为什么中国人活得这么累?
追求世俗 or 追求自我:为什么中国人活得这么累?
内容字数:500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大家应该都有一种感受,自己仿佛上发条般一刻不能停歇,中考高考、考研读博、加班加点工作、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结婚生子…… 而且,这些所谓的“任务”还附加了时间限制,到规定的年龄就得达到这些要求,否则就会不合群,被社会孤立,扣上失败者的帽子。具体到每一天,人们心肌梗塞般听闹钟起床,飞速洗漱上厕所穿衣服下楼通勤,在食堂或者某个路边摊随手买一份早餐,每天干到八九点甚至更晚通勤下班,到家筋疲力竭地洗漱吃夜宵刷手机睡觉,周而复始。 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自己要过这种筋疲力竭的生活? 这一点也许是东亚国家的通病,甚至准确来说现在只是属于中国的现象,因为日韩已经在低欲望的路上躺平有一段时间了。 相比之下,西方世界的追求就比较多样化了。 木工电工农场主,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你可以说出你想从事的任何职业的名字,你的任何人生路径也受到尊重,因为那是你希望的。 绝大部分人不会因为多赚点钱就接受多工作一小时的代价,他们本能的认为,下班后的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哪怕被吃喝玩乐聚会之类的东西给“浪费”掉。 如果按照中国的评价标准,西方人民显然要被扣上“不务正业”“失败者”的帽子,但事实证明,他们站在全球食物链的顶端位置。 而且,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挺向往这种“失败者”的生活。 人们不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供一套房子,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奉献给老板,只会用看剧打游戏消遣自己的时间,挤在单一的发展路径上累到身体告警精神抑郁,被外人视为无聊到爆炸。 其实在中国,多样化的路线并没有硬性限制,人们理论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然而,年轻人被来自社会的外部因素裹挟,被迫沿着一条苛刻的“人生赢家”路线走,哪怕筋疲力竭也不能停下。 原则上讲,个体多样性的存在,决定了每个人想要追求的事物并不一致。所以,如果不受外部因素影响,每个人内心向往的“人生赢家”也不一样。 有的人希望自己事业有成,有的人希望亲近大自然,有的人喜欢探索万物之理,有的人喜欢文学艺术…… 但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现实的因素会影响每个人的决策,导致大多数人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相似的追求。 这种大多数人一致的追求,一般是以“必要的稀缺事物”为主。 一个大众普遍缺钱花的社会,大多数人希望自己赚足够多的钱; 一个房价太高买不起的社会,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有一栋理想的房子。 而当某些人在这些大多数人追求的事物上获得成功时,他就会被大多数人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诸如“事业有成”“人生赢家”之类的话。 一个北上深有房的人,会被大多数追求房子的人,评价为“人生赢家”; 一个年入百万的人,会被大多数追求赚钱的人,评价为“人生赢家”。 同样的,人们希望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尊重与肯定,而这些尊重与肯定,建立在大多数人追求的世俗的事物之上。 你只有在这些世俗的事物上取得成功,才能得到大多数人正面的评价。这驱使人们去追求那些“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即使它不是自己想要的。 此即“追求世俗的欲望”。 这种“大多数人的追求”,会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一个赚钱足够物质精神的需要,房价没那么高的社会,大众会把赚钱买房看得那么重要吗? 我敢肯定,绝大部分人的梦想,肯定不是赚钱买房而已,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时,追求自我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并驱使每个人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线。 如果大家都有舒适的房子,都能赚足够需要的钱,人们不会因为赚钱和买房受到大多数人的称赞,反正我的条件足够用,不会羡慕其他人。 如果你这时选择了追求自我的道路,你反而会受到大多数人“人生赢家”的评价。因为这时,追求自我变成了大多数人新的追求,别人也向往能够走出像你这样“追求自我”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世界可以自由地追求内心想要的人生。你的内心驱使你这样做,社会氛围也让大多数人对追求自我给予正面的评价,这让你勇敢迈出那一步。 回到更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情况,所谓世俗的欲望,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 即使社会尚未发展到富足的阶段,某些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富足的生活水平,得到他人“人生赢家”的评价,因为这些人实现了大多数人眼中世俗的欲望。 这时,人们会发现世俗成功和内心追求的差异。 比如,世俗的追求让你年入百万,大厂主管,但你可能希望成为一名亲近自然的旅行者,甚至在家养猫养狗的家里蹲守望者。 这种现实和内心追求的差异,会让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驱使人或逃离这种所谓“人生赢家”的局面,或在巨大的内耗中身心俱疲。 很多人身边的一些“大佬”,在取得事业成功后,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快乐,反而出现身体与精神上的各种问题,严重的甚至选择自杀的道路。
一些成功人士取得事业成就确保生活水平后,为了走出内耗的阴影,愿意放弃大多数人羡慕的成功事业,选择诸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类的做法。 其实这也很正常,人们总有一天需要面对内心真实的自我,不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当你看到某某领导毅然辞职,选择创业、开店、读书、旅游、相夫教子,甚至在家躺的做法,这不证明他脑子坏了,恰恰证明他很优秀,他既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从上面的思考可以看出,人其实有自己的自由,在确保生存的情况下,人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但是,去做那些自己内心希望的,但不符合大多数人追求的事情,你就得不到来自大多数人正面积极的的评价,甚至因为不合群受到大多数人负面的声讨,这会让你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一个大家都在看钱的浮躁社会,如果追求的是钱少事少的清闲,大概率会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扣上“啃老”“失败者”之类的帽子。尽管你也在认真工作,只是没像大多数人那样“拿命换钱”,想下班后有自由的空间而已。
这时,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而且没有从自己想做的事情中获得正反馈的话,大概率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
最后,被迫和大多数人一样,放弃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方式,加入到996等拿命换钱的工作中,为着世俗的追求而奋斗。
直到你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你才能在大多数人肯定的评价中,带着满意的心态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你不钻进别人评价的牛角尖里出不来。
大多数人的世俗追求,是在社会的外部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社会环境能跟随大多数人的努力发生变化,那其实还好。
比如说,一个大家缺钱缺房子的社会,大家通过努力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让社会和自己发展到钱够用、房子买得起的状态,从而让大家都能追求内心希望的人生。
这是典型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社会,如果一个人努力奋斗几年就能把钱赚够,把房子买到手,我认为这已经是个高福利的社会体系了。
但是,社会因素或者说社会评价体系,实际上是被少数人操纵的,它们会让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比如说,少数人可以掌控社会规则和资源分配,把房价弄得超高,把金钱定为无所不能,这样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就会短视到只为买房和赚钱而奋斗,从而加入到那些“拿命换钱”的工作中。
而这里的少数人,则是社会大众“拿命换钱”的受益者,它们在你拿命换钱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那么显然,一个富足的社会,会让人们探索多样化的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窝蜂地为工作赚钱和买房买车奋斗,这对少数人攫取利益十分不利。
这也就是某些人“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不会吧”所反馈的道理。
那么对于少数人来说,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本能的做法就是:
加大对多数人的压榨力度,阻止福利社会形成,抬高实现世俗目标的难度,逼迫大众为了世俗的目标不懈奋斗。
把房价抬得突破天际,把金钱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工资压的更低,把工作时间拉的更长,把晋升难度变得更大,人们为了追求房子金钱地位这些更不容易摸到的世俗欲望,被迫更加卖力地工作。
人们会牺牲自己的一切时间与幸福,包括社交、生育、乃至寿命。你不再想要八小时工作制,因为只有996才能实现这些世俗的目标。
而大多数人的努力奋斗,并没有带来全社会的良性变化,而是被少数人不断吮吸红利。 少数人还会为了鞭策大多数人,把各种门槛和难度进一步抬高,让你会有一种“怎么努力也赚不够钱升不了职”“怎么努力也买不起房”的感受,逼迫你无穷尽地“努力奋斗”下去。
那么自然,大多数人会对那些难度加大后仍然获得这些世俗成就的人更加钦佩,并会尝试顺着它们的道路走。
互联网大厂资深程序员,明星基金经理,百万粉丝的跳舞网红小姐姐,成为万众敬仰的职业。但别忽略了它们是极个别的幸运儿,是少数人为了给你打鸡血广泛宣传的“成功典型”。
你开始追求竞争优胜下只属于少数幸运儿的成功,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
住得起房,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是一个社会为努力奋斗的人应当准备的礼物。它不应该是某些幸运儿被少数人赋予的特权,人们不应该让自己理所应当得到的东西被拿走。
没赚到高薪的,买不起房子的人,则被少数人操纵的社会及跟风的大多数人视为“失败者”敬而远之,就像小时候家长不让你和成绩不好的孩子玩一样,即使那个孩子心地善良待人和善甚至只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情况还是会发生。
为了逃离被大多数人“孤立”的状态,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即便看到愈发内卷的环境,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你会觉得,自己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即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不是这些,但是外部因素仍然驱使你在世俗的道路上加速往前跑,累到筋疲力竭也不敢停歇,社会氛围也变得浮躁功利。
与此同时,所谓“人生赢家”的评价标准,却被少数人抬得越来越高,甚至变成一年买车,两年组长,三年主管,四年买房,五年经理,六年三胎,八年总监,十年高管之类完全脱离实际的目标。
这种目标显然是没办法达成的,但为了不被少数人操纵的社会所边缘化,你只能走到哪儿算哪儿,并在时间的流逝和不断碰壁中,积累越来越多的焦虑感。
最后,很多人在一个很普通的、日常孤独无聊又寂寞的夜晚,终于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累???
当人们面对完全不切实际的评价标准,筋疲力竭地瘫在工位或者床上,思考自己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的时候,人们开始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所谓的社会标准,好像不是自己定的,自己怎么会定下三年主管、五年经理、还有三胎这种自虐的目标呢?我自己不过是想过的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而已……
那么试问,这个目标是谁定下的呢?
你发现,这个目标是老板替你定下的,它告诉你要有三年主管五年经理的拼劲,这样你就能给它赚豪车豪宅,为它的公司上市拼死拼活了。
至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那是它决定的,它可以一面画大饼,一面告诉你继续努力。结果,直到你996好几年落下一身病根时,你可能连小组长都没当上。
这个目标还可能是其他既得利益者定下的,它们希望你用“六个钱包”买房子,这样你的财富就能变成它们的财富了。
为了供养这些吮吸红利的少数人,再不切实际的目标,再努力的拿命换钱,它们还是不满足,它们实在是太能吃了!
当大多数人明白这一点后,人们不再遵循少数人规划的路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重新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当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是为了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划清界限、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谓的“拿命换钱”属于本末倒置。 于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可能不再是拿命换钱的生活方式,而是早九晚五,自由支配业余时间的生活,大多数人开始给这种生活方式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
反之,拿命换钱的人开始逐渐脱离大多数人的评价体系,被大多数人扣上“工贼”“奋斗比”之类的帽子,为了不被大多数人所孤立,越来越多人开始导向早九晚五的一边。
同样的,大家开始认为,房子就应该到合理的价格,不应该需要六个钱包和三十年卖身才买得起,曾经人们信任的专家公知,开始被大多数人标成“狼人”广泛抨击。
这种做法是与少数人的控制欲相违背的,它们会极力阻止大多数人另起炉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
同样的,大多数人发现少数人对自己追求幸福的阻碍,决定从少数人的身上,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此即“大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的博弈。
少数人拥有话语权和资源的优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压低大多数人反抗的成功率。
但是,大多数人却掌握驱动力的优势,他们可以坚持不懈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更加明显的反抗行为。
最终当次数和规模超出少数人的控制范围时,大多数人逐渐占据上风并赢得胜利。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的世界,不再只是少数人讽刺的“歪门邪道”,而是成为正大光明的“社会思潮”。
这迫使少数人尊重新思想的合理性,归还本该属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于是,社会重新回到”追求自我“的样子。
有的人喜欢木工和农场主,有的人喜欢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的人则专心画画热爱写作,每个人在自己最向往和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每个人也有时间精力做自己想做的兴趣爱好,社会各方各面也变得生机勃勃。
社会不再遵循单一的、物质的评价体系,人们相互尊重各自的人生,羡慕对方的活法,欣赏对方的思想和态度,惬意的参加聚会或独处,享受幸福美好的一切。
人们没能遵从世俗的目标,没选择拿命换钱,没实现三年主管五年经理,也没有用六个钱包买一个牢笼,更没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人们都是属于自己的“成功人士”,少数人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阻挠,就让他见鬼去吧!!!
赞(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