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铁锤微观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46亿人,相比上一年少了1727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增长811万人,而居民医保则少了2538万人。
尽管2538万人占参保总人口的比例看起来并不高,但绝对值规模却足够大。而且,虽然官方未公布具体构成,但从网络上居民医保“弃缴”的发声来看,这2538万人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农村的大龄农民工,年龄在45-65岁之间,这类人曾被学者亲切地称呼为“高龄中年人”。
之前的文章我们聊过,我国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标准已经17连涨,今年在去年350的基础上又上涨了30元,每人每年380元。所以,很大概率,2023年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会继续减少。
为什么这么说?昨天的一则新闻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安徽一地用征缴医保进度考核村干部,多人因进度不达标被罚。类似的事情何止安徽一地有发生,医保缴费标准年年涨,老百姓增压不增收,不愿意交380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基层干部的工作也不好做。
对于一顿饭动辄几百上千的有钱人来说,对于乐此不疲把1个亿变成10个亿的精英阶层来说,380简直微不足道。但对于全国6亿月工资不足1000的人而言,380称得上是一笔大额支出了,要知道,现在农民种地每人每年的劳动所得不过两千元。
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外出农民工高达17190万。他们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等行业,在体力劳动者中充当着绝对主力。
有人可能会问,农民不也有养老金吗?60岁以上的农民工的确有,但这笔钱少得可怜,现在农民实际发放的养老金,每个月平均只有188元,只有城镇职工养老金(3577元/月)的5.26%,二者相差19倍。
更让人不忍直视的是,过去20年,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19连涨,但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只调整了4次,一共也只上涨了43元。
至于居民医保为什么年年涨价,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医药技术进步、医疗费用增长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等因素。翻译过来就是,入不敷出,必须提高缴费基数来维持医保总资金池的运转。
今天的文章不是讨论居民医保体系还能撑多久,我主要想聊聊居民医保一年少2538万背后反映的社会残酷现象,一个鲜有人提及的话题——大龄农民工正面临没活干,日结工资下降,以及不得不回农村“坐吃山空”等就业和收入的多重挑战。
这话从何说起?
铁锤说几个近期发生的主流媒体不感冒的信息,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佛山某钢化玻璃工厂发布公告,从12月11日开始放假,一直到2024年3月11日才全员上班。
明眼人应该能看得出来,放假是假,公司没订单、效益差是真。这一放假,估计来年很多人再回来连厂子都看不到了。
我很想安慰大家,这只是个例,说明不了什么,但现实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残酷。
两个月前我和“世界工厂”东莞的堂哥聊天,他向我透露的信息是,东莞不少地方近半数的工厂都处在干一天休一天的状态,归根结底是因为今年出口的订单少了很多。
他告诉我,往年厂子里订单少的时候,还可以到处打散工,今年周围的厂子都很闲,甚至连物流公司又苦又累装卸的活,现在都抢不到了。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东莞的外卖员女性占比已经超过2成了——很多厂妹都被迫放假了,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送外卖。
我查阅资料发现,东莞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2.8%。其所在的清溪镇降幅更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全镇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4%,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7%,外资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6%。这真的应了那句话,宏观数据虽然只是1%的下滑,背后却是无数个体没了饭碗。
这还不包括,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常规重复性岗位的加速替代,即制造业就业需求的持续缩减。资料显示,过去5年有1000万制造业岗位被机器人替代。
过度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产能消化不良、订单锐减,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第一源头。当然了,作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第二大产业,今年依附于房地产的建筑业的式微,也给农民工找工作增加了难度。
今年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4.9%。冰冷的数据背后,不仅仅是数以千计的房企回款遇阻,债务压力骤增,还有数以万计依赖房地产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
第二,根据苏州某人力资源公司透露的信息,今年他们在帮工厂雇用长期工时,一般都要求农民工年龄在40岁以下,去年的年龄限制还是45岁。换句话说,超过45岁的农民工,如果没有相关技能,只能被迫选择做日结工。
第三,其实日结工今年也没那么好干。根据首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针对北京、郑州、杭州与深圳四地零工市场的调研,今年日结工待遇大幅下降。
在郑州,从事体力工作的日结工最低薪资为9个小时80元;在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8、9月后工作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在深圳,由于建筑业对农民工的招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叠加建筑业清退令政策的出台,导致大龄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上面临较大困难。
无活可干,很多农民工只能提前返回老家,往年这样的现象,只在春节期间才会出现。
毫无疑问,提前到来的“返乡潮”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必须直面未来几个月没有收入的残酷现实。
农民工是伟大而悲哀的,也是极其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说其伟大是因为他们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城市中独树一帜的特殊群体。从农业立国,到成为工业化强国,我国农民工的生活处境都很艰苦,但他们一直心怀希望,努力为生活拼搏奋斗。
说其悲哀是因为他们为城市化建设付出了血汗,但到头来却很少享受到时代发展的红利——告别土地,涌入城市的那些年,也正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房价狂飙的重要时期。一转身,他们又被时代抛弃了,前二十年被户口所困,后十年被高房价所累,现在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清退令”,以及被冰冷的机器取代的命运。
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年轻人相比,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们不善于发声,与互联网脱轨。他们更是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一族,肩上背负着沉重的养家糊口负担。低学历、甚至是无学历,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边角料,经济发展的背景板。
他们坚毅、不争,吃苦耐劳的结果是有吃不完的苦。辛苦几十年,用廉价劳动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换来的却是下一代的背刺:一门两代人,在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内卷起来。
其中辛酸有谁知?
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诠释农民工当前面临的窘迫处境,但吐槽归吐槽,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毕竟规模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更是劳动力市场中反应最灵敏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是观察经济运行的风向标。
那么在工厂提前放假、地产寒冬未尽的背景下,在农民工群体呈现年龄结构逐渐老化的趋势下,我们如何才能保住农民工的就业呢?
说实话,这是无比巨大的难题,更不是几千字的文章能说清楚的。所以铁锤接下来所说,也仅仅是以我短浅的视野所做的抛砖引玉的分析,大家兼听则明、集思广益:
第一,要一改农业农村是农民就业蓄水池的观念了,有必要对农民工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下行周期,结构性失业时,不能放任农民工返乡不管,因为传统的农耕生产不足以解决温饱问题了。这时候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农民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科技化发展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议依托城镇的社区、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平台整合公共资源,构建新的就业蓄水池。
这其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针对农民工开设的职业教育、平台公共技能培训、人工智能新技术培训等,有必要实行免费申请、减免学费等举措。
第二,中央财政政策要加大发力,引导农民工转型就业。
尤其是大龄农民工,健康和收入的问题要着重考虑。健康指的是工伤的申请认定,收入指的是农民工从建筑业、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后,工资收入明显下降,但农民工大多肩负养家的重任,财政兜底要发挥帮助农民工维持基本生存边界线的重要作用。
第三,县城内解决农民工的就业。
这就涉及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了,其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这是农民工不外出务工的关键。
当然了,更要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家乡就业生活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个人觉得可实施的政策包括,落实租购并举,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县城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有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再就是,国家现阶段正在发力的领域,加大保障房建设,以最低的成本,支持农民工家庭就近买房、职住一体。
第四,减轻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缴费的负担。
另外,农民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大幅提高标准了?毕竟每人每月一百多的退休金实在少得可怜,很难解决农村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
60岁的老人每月给300块,70岁的老人给400块,80岁的老人给500块,90岁的老人本来就不多,给800或者1000块,我想他们的生活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
上世纪60年代可以“以农养工”,现在到了“以工哺农”的时候了,农民工的退休待遇,值得国家多多重视。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多都充满乌托邦色彩,但不可否认过去四十年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出汗出力的农民工值得更好的待遇。
张成刚说,对于零工市场的中老年劳动者而言,明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困难,现在日结工是他们最后的就业选择,但问题是,零工市场也正面临就业岗位萎缩的情况,他们未来还能去哪工作挣钱?我实在想不出来。
铁锤只希望,他们次年重新踏上离乡之路时,目的地能有一份工作等着他们,这大概是对他们远离故土、漂泊他乡最大的善意吧。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赞(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