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转载]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很多单位发不出工资,荒诞的事情接连上演
本頁主題: [转载]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很多单位发不出工资,荒诞的事情接连上演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云中雀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504
威望:651 點
金錢:99583 USD
貢獻:1024 點
註冊:2019-10-01

[转载]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很多单位发不出工资,荒诞的事情接连上演


转自 铁锤微观

去年很多人总说,熬过了疫情全面放开了就好了。然而事实证明,没有疫情这个背锅侠之后,今年似乎比去年更难了。

今天的话题比较沉重,但也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因为总体而言,今年大家普遍过得不太好。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很多行业大洗牌,企业破产倒闭、收缩规模、降薪裁员基本成了常态。其结果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挣钱越来越艰难……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事实,更是网民热议的槽点。

前两天有做外贸的朋友给我留言现身说法,开年到现在每个月都在亏。订单大幅萎缩,老客户订单逐月减少,新客户开发没进展,目前完全是在吃老本,工厂裁员2/3了。

 

这一情况和今年前8个月的出口数据呼应了。还有商标注册量是反映商业活跃度指标之一,今年上半年境外企业商标注册量下降过半,和投资数据下滑严重也基本相符。

另外,考公考编热也颇具代表性——当代年轻人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鹜,几百上千人争抢一个岗位,把其卷成最卷的赛道,本质上是大家都想追求稳定,也直接说明现实社会充满高度不确定性。

就业的情况更不必多说,大家自有判断。尤其是上个月统计局宣布青年人失业率数据由于“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决定暂停公布后,真相忽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此前的统计标准是把每周工作1个小时以上的人都算作就业了。

事实上,就连大家省吃俭用存在银行的预防性储蓄,过去一年都被光明正大调降利率三次了。理由也都冠冕堂皇,前两次是保银行净息差,后一次是让渡降存量房贷利率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核心逻辑其实是一样的,牺牲储户的利益,挽救银行的利润。

一言概之,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年头守住自己的生存成本边界线越来越不易。

形势急转直下,各种矛盾开始凸显,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戾气越来越重。今年以来,我一直提醒家人朋友,出门在外,不惹事不挑刺,收敛脾气秉性,以和为贵,为文明城市添光彩。

当然了,我这么说,有人可能严重不同意。

因为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在官方措辞里永远都是“稳中向好”,事实上,上半年我国的经济依然同比增长5.5%,且居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这表示有人依然在大赚特赚。另一方面,上半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高达13.3%,且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5%。

 

然而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相比去年同期下降接近17%。我们的经济增速全球领先,但企业赚钱效应却大幅下降,1-7月份民间投资更是同比增长-0.5%,地产、股市更是屡救不起,该如何解释这一魔幻的现象呢?

合理的解释是:政府的收入依然在蹭蹭上涨,年轻人工作不好找,工资没保障,但中老年人失业率并不高,而且在职人员收入都大幅提高了。

不过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赤裸裸的真实情况: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很多单位发不出工资,荒诞的事情接二连三上演。

这一话题是极其敏感的,以至于大家在网上很难看到地方的真实财政情况。但这掩盖不了地方财政高度紧张的真相。

首先,财政困难并非特定地区的困境,而是整体问题。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485亿,而支出高达132006亿。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6382亿,同比下降15.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875亿元,同比下降19.1%,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8251亿。

换句话说,今年前7个月,地方层面有78390亿的巨额财政收支缺口。其中卖地、卖房不给力,实际上为地方的财政巨额赤字贡献了很大力量。

一句话总结,多数地区财政经营得有点像一只筷子夹豆腐——全盘弄坏。

这些缺口如何填补?一是发债,今年前8个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6.3万亿。为更好地发挥投资稳增长效应,中央要求地方加快发债,8月单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1.3万亿元,创年内新高。

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安排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剔除专项后增长7.9%。另外截至6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1.1%。很多城市40%左右的财政支出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我想说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很多地方债都周转不过来,现在经济低迷,叠加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彻底趴窝,地方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匮乏,地方还在拼命发债,这种寅吃卯粮的日子,还能坚持多久?

君不见,虽然总账目上,很多地方已经揭不开锅了,但却丝毫不影响地方把经济开发区到市中心的路再修一遍。

你说这些地方有钱吧,其实大家都知道没钱,但总是在不该花钱的地方大把花钱。

比如三年前才脱掉“贫困”帽子的某县城,竟然能拿出700多万建又丑又贵的雕塑。我查了一下,当地每年的财政支出有近4成靠转移支付,合着很多地方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也就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

这其中的门道,我接触不到,也看不懂,所以没法给大家进一步详细科普。

其次,一提到地方债务问题,有人就会说,这些都在可控范围内,十句正确的话合起来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一个小小的UP主哪里懂治大国的道理。

这点必须承认,国家会解决一切,轮不到我们操心,而且我从来都坚定不移相信国家的智慧。

但现实中个体遇到的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造成的一系列普遍问题,却不能视而不见。

很多朋友发私信向我反映,自己和家人所在单位,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我总结了一下,涉及的岗位有基层公职人员、国企央企建工施工人员、教师、医护等。

当然了,编外人员工资被拖欠,早就见怪不怪。三四线城市的编外人员,能按时发工资的才是异类。

有人是辅警,三个月没发工资了;有人是中铁某局分公司员工,因为工资低且不及时发工资,下了班还得去摆地摊,要不然根本活不下来;还有人是医院编外,6个月没发工资了,准备提桶跑路,因为真的是又累又没钱。

还有很多真实案例不一而足,真要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当然了,很多人遇到的拖欠工资的情况,不排除有些可能是变相裁员。裁员降薪欠薪,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财政紧张的表现。

另外,从媒体报道来看,许多地区开始清理编外人员,也不乏精简编内的。有些地方甚至公开表示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摆烂躺平。在河北保定,出现了政府和公交集团互相指责的荒诞剧情,因为财政问题,彼此不留情面。

 

这些事例都是地方财政紧张的真实写照。

一年前我就说过,很多地方公务员的收入和土地财政挂钩,楼市、地市遇冷,房子土地卖不掉,一些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城市,可能工资都发不出来,没想到一语成谶。

这也是为什么从上至下不惜一切代价救房地产的底层逻辑,锤死房地产很容易,但真缺少了土地财政的支持,城市别说发展了,连基本的运营都难以为继。经济繁荣时期,不愁卖房卖地,财政自然阔绰,难免铺张浪费;经济低迷时期,依然改不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地窟窿。

这些不是不能说的秘密,这层窗户纸,已经有很多人捅过了,没什么稀奇。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破局?个人觉得真正有疗效的只有两味药,一是重回高速增长,正所谓增长治愈一切。以前是靠房地产拉动,现在房地产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为增长寻找新动能,就成了主要焦点;二是用通胀化解一切,提高劳动者的显性收入。进一步理解,共同富裕,才是未来的主旋律。

当然了,这些话我说出来容易,实际上做出来难于登天。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生存问题,对于宏观层面的“自有国情在此”的难处是没人在意的。经济增长缺乏动能也好,积重难返也罢,终究要回到地面,终究要回到个体的消费。

而现代经济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生产和消费,但归根结底是消费。因为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引擎。而要让百姓消费,首在让利于民,而不是不停地拿着大喇叭空喊口号,有钱大家自然会消费,消费起来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斗胆提三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经济活动盘根错节,各行各业杂糅交织、相互制约,经济低迷的影响更是自上而下的、无孔不入的。从历史规律来看,对中低收入者的冲击往往是最大的,所以每个人都不能有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心态。

二是疫情三年大家都深切体会过“没钱的日子不好过”。说实话,现在的境况没比疫情时好多少,所以多储备现金,少花钱、不乱投资才是王道。

三是认清现实,现在躺平摆烂不合适,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啥都涨价,唯独工资不涨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个体的生存成本边界线大大提高了。以前经济形势好时,干一天吃三天。现在竞争大、内卷严重,工作不好找,人工成本低,不是干一天吃几天的问题,而是没活干、没收成,只能坐吃山空的问题。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吧。



赞(30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12 18:5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05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