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 铁锤微观
315的后劲依旧不减,从骨泥淀粉肠,到槽头肉梅菜扣肉,从奶茶乱标日期,到全是色素与甲醛的鸭血……这显然是触及众怒了。
对于企业来说,被曝光的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但是这每一拳,都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老百姓的身体和钱袋子上。
其中不割穷人的听花酒,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鼎益丰、小罐茶、8848手机的升级版。有人疑惑,有钱人的钱为什么那么好赚?
有钱人不一定有全方位的认知,更不代表抗风险能力高,很多有钱人只是在特定领域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赚了钱后换个赛道,比如金融,就是战五渣,很容易被割韭菜。
今年315打假,最大的受害者并非商家,而是大学生们,因为上了315晚会黑名单的“毒食毒物”,基本都是大学生们的食谱,好一个精准打击。
也难怪现在的大学生都很脆皮,“好好吃顿饭”这么朴素的愿望,都越来越难实现了。
是啊,我们日常吃的东西,有哪些是经得起查的呢?每年315曝光的不过是冰山一角,315晚会不过是留给全社会仅存的仪式感罢了。
面对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回答,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食品安全大于天,现实却是各行各业的违法成本太低,完全把消费者的权益踩在脚下,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罗翔老师说,民以食为天,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因为罚得太少了,才让不法商家无所畏惧。所以治根之道是加大处罚,赔10倍不够,要上不封顶,让不法商家倾家荡产。
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现实给我们的反馈却是“知易行难”,深层次的原因不好说,因为315打假,打的的确是违法商家的脸,但细究起来,更多反映的其实是监管缺失的问题。其性质和全国耸立的烂尾楼,并无区别。
今天的文章,铁锤不是要聚焦食品安全问题,而是想重点说说由315打假引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有观点认为: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各行各业的生意都不好做,商家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降本增效,所以才集中出现了原材料以次充好,造假作乱的情况。
我当然知道,这种开脱言论是在转移矛盾,更是在颠倒黑白。
但还是想就着这个话题,聊一聊当前时期的消费、就业和赚钱问题,因为这些才是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和老百姓生存环境的具体因素。
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觉是现在钱明显不经花了,虽然数据层面是低通胀水平,但无法掩盖东西越来越贵的事实。去一趟超市,100块钱真买不了几样东西。
钱不经花不说,也越来越难赚了,现在不管是打工人还是商家,都在抱怨工作难找,收入下降。
先说就业的问题,整体看,就业率一直“稳中向好”,但从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去年的投资增速-0.4%,以及多数企业通过裁员降低成本来看,找工作难的问题,在一些领域是确实存在的。
尤其是青年人就业,改善的空间很大:今年1月份,修正后的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仍然达到了14.6%。另外,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毕业生规模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
有专家基于近几年的情况预测,今年至少有1/3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可以想见,今年的青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从近几年,考研、考公人数逐年攀升来看,今年这些相对稳定又多金的赛道,毫无疑问将会卷出新高度。
消费者买东西贵,按理说商家应该更好赚钱才对,为什么他们也叫嚷赚不到钱呢?
先看两个数据,第一,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7日,仅2023年就有85.31万家物流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2020-2022年分别为45.87万家、63.59万家和61.06万家。许多企业虽然熬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期,但却无法在2023年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生存下来。
物流企业加速更新换代的根源是什么?生意难做自然是摆在第一位的,说穿了是订单减少所致,其中外贸订单锐减,是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去年东莞很多区镇的外贸订单损失超过4成。
于是各物流公司开始内卷,降运费、拼服务、允许客户欠款迟付等,叠加油价、人力成本上涨等客观因素,很多利润微博的企业只能被加速淘汰。
第二,从宏观数据看,过去14个月的消费可圈可点,去年社消总额同比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餐饮收入增长20.4%。
今年前两个月,社消总额增长5.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4.6%,餐饮收入增长12.5%。
单看消费数据,哪哪都好,但聚焦到商家层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以复苏还不错的餐饮业为例:根据红餐网发布的《2024餐饮日历》,去年全国的餐饮业内卷尤为严重,不少餐饮品牌陷入停业、倒闭的窘况,一批老字号品牌、明星网红餐厅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止步于2023年。
援引企查查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餐饮相关企业累计注册310.99万家,较去年同期多了47.6万家。2023年进入餐饮赛道的创业者的确增多了,但退出者同样也大增,去年全国餐饮相关企业累计注销吊销126.53万家,这一数字是2022年全年注销量(59.34万家)的2倍多,并且创下了自2020年以来的新高。
事实证明,去年一部分餐饮创业者是饥不择食,另一部分则是在高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另外,去年餐饮业的“口红效应”也非常明显,走低价策略的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瑞幸咖啡等赢麻了,前几年红极一时的旋转小火锅,去年又再次翻红,全国迅速扩店,这背后其实是消费降级的直接体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餐饮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打起了价格战。10块钱的喜茶,9块9的瑞幸,4块钱的柠檬水,一度掀起了全民畅饮狂欢,更实现了奶茶和咖啡自由。
综上,仅物流和餐饮两个行业,过去一年就注销了超过200万家企业,而且这两个行业还是受益于消费反弹最直接的行业。扩大到更多其它领域,情况只会更糟。
铁锤列举物流和餐饮业的数据,旨在通过这种企业开店关店态势的转变,一探究竟我们消费目前遇到的“没钱花”和“赚钱难”两个问题。
这样说,可能“新争议”又出现了,因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同比增长5.3%。
因此,说大家都“没钱”显然是不客观的。
收入偏差问题,我之前就说过,一切都要归因于“被平均”。比如我和马云的财富一平均,我也能排在国内富豪榜前列。另外,招商年报也很好地证明了财富“二八定律”的存在,2%的富人实际上掌握着80%的财富。
共同富裕虽然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财富分配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底层绝大多数民众,托起了顶尖极少数人。
这几年总说的“壮大中产阶层”,更是在楼市和股市跌跌不休的背景下,未能实现,因为我国中产家庭的财富构成主要以房子和理财投资为主。
宏观上看,我们也并不缺钱,M2接近300万亿大关,且M2增速仍然大于M1增速,这表明企业和居民仍然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的盈利能力其实是下降的。
那么钱到底被谁赚走了呢?
从参与市场经济的整个链条来看,过去这几年还在稳定赚取利润的只有4个主体,一是早期低成本获得多套房产的房东,也就是地主。不管是做生意创业,亦或是个人居住,都涉及到租房。尤其是创业,居高不下的租金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头,正因为此,很多创新型企业也难逃利润微博,破产倒闭的厄运。
上班族更是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一般来说,房租占工资的20%-30%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但实际上,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租客要把工资的40%-50%付给房东,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存不下来钱,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大型国有企业,做的近乎是垄断的生意,他们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融资,做的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意,而且基本没有对手,所以根本不受大环境的影响。
三是借贷者,最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他们不产生价值,通过提供贷款,靠息差赚取利润。2023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4万亿,同比增长3.2%。
四是政府自己,2023年末全国地方性债务总规模超过60万亿,其中隐性城投债问题最为严峻,但突出的债务问题,总能够通过拉长周期、降低利率的方式顺利化解。2023年放水30万亿,其中2/3都用来还债了。
良性的经济,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赚到钱,而不是让某些行业长期躺着赚钱。尤其是当前时期,“提高全民收入”才是破解工作难找、消费低迷、企业发展等问题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呢?
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窥探到今年施策的重点,首先是重启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和以往不同的策略是“保大放小”,即以人口为基础,完成对土地、新房、融资的需求规划。
其次是设备更新,家电、汽车、家居、农机等无差别换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本质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解决企业订单问题,形成供需良性循环,让企业可以发得出工资。
再者就是通过无形之手,强化居民资产的金融属性,比如通过提振股市和楼市,让居民家庭获得工资收入之外的财产性收入。
当然,更不能忽略的是,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因为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出口,毕竟提振就业,才是扭转信心的根本。当政策力度拉满的时候,不知道2024年,小老板们是否都信心十足呢?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赞(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