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铁锤]卖地缩水51%,国家加速收房,财政面临怎样的困境?
本頁主題: [铁锤]卖地缩水51%,国家加速收房,财政面临怎样的困境?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云中雀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504
威望:651 點
金錢:99583 USD
貢獻:1024 點
註冊:2019-10-01

[铁锤]卖地缩水51%,国家加速收房,财政面临怎样的困境?


转自微信公众号 铁锤微观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个人在焦虑,企业在焦虑,政府也在焦虑,虽然大家焦虑的点不一样,但本质都是经济开慢车周期下的收入增速下降带来的阵痛。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土地财政,越来越吃不消了。这无关悲观乐观,我只是把事实和盘托出。

这个结论的得出,需要我们把最近的几个新闻放在一起看。

首先是今年前5个月的财政收入明细出来了,数据不太乐观: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0.5%。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同比下降10.8%。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14874亿元,同比下降12.8%,占大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2810亿元,同比下降14%。

仔细看下来,有两点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非税收入大增,这不是今年才发生的,2023年中国财政收入的16.4%来自非税项目。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

之前的文章我们援引澎湃新闻研究院的数据,长三角41个城市中,有28个(71.79%)城市,2024年市级口径罚没收入总额上涨,在万亿城市(26个)中,罚没收入也有普遍的增长趋势。

 



在税收收入受到冲击,房地产市场低迷引发房地产相关税收下行,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背景下,用罚没收入来补充地方财政已经实锤了。

二是卖地收入大幅缩水,和上一年同期比,还看不出什么,和2021年比(26123亿),直接缩水了51%。

 



进一步看,2021年拿地的各类型企业还势均力敌,民企拿地占比接近4成。今年前5个月,百强房企有8成未拿地,还在拿地的民企屈指可数。现在的土地市场,毫无疑问是国央企和城投在托底,合计拿地占比超过95%。

要知道,这是在全面解除地价上限之后土地市场的表现,这意味着过去“经济不好的时候土地开闸”,“用土地的宽供应来保发展”的老路,也走不通了。

其次,销售弱库存强,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累计同比跌幅均超20%;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下跌0.7%、1.0%,跌幅均为2015年来新高;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2.1个月,也超过2015年的高点,凸显楼市去库存紧迫性。

简单来说,前5个月的供销比已经高达2:1,这还只是新房市场,算上二手房,整个市场即便五年内不再建设,也根本不缺房子。

于是我们看到,国家开始下场收房,最开始只是少数一二线城市进行试点。6月20日,住建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要推动县级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

再者,北京楼市进一步松绑,引人关注的是首套首付降到20%,利率降到3.5%,家里多孩的二套算首套。

作为全国楼市限购仅存的唯二城市,北京现在依然在端着架子,但试探性举措一直没停,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北京的房价还在探底,下半年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放松。

还有苏州,8月1日起,买房即送户口。用户口吸引购房者,不稀奇,也不会有太大作用,但贵在抢先一步。接下来其它城市也会跟进效仿,大城市的户口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这是大势使然。

另截止到目前,所有城市已完成15%的首付比例下调,部分城市首付比例甚至折上折,比如青岛代管的山东胶州,首付比例下降到7.5%了,15%还打五折。

第四,近日江苏南通、安徽凤阳等地发布通知,鼓励农民退出合法宅基地进城购房,可一次性享受5万元的奖励。

这不是南通凤阳的首创,而是各地房子卖不动后的基操。目的再明显不过,竭泽而渔式鼓励农民进城接盘,表面全是道理,背后全是生意。

当然了,这件事也要辩证地看,城市化这么多年,很多农民早已在城市安家,离开了土地,农村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和第一代出走的农民“人走资不走”(在大城市赚钱回农村盖房)不同的是,城市化后半程是“人走资本不回”(在城市赚钱在城市买房),结果是很多农村开始凋敝。

所以新政对于这类未来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的农民而言,也是新形势下的更多选择,没有好坏,全看个人需求。真要说坏处,那就是退出宅基地领奖励这件事是不可逆的,退出容易,想再回到农村现阶段是很难的。

至于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变相剥夺农民仅存的栖息之所,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政策的前提是“自愿”,而且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宅基地有深厚情意,他们的根在那里,不可能因为政策鼓励,再施以5万元的奖励,就放弃农村的宅基地。

也即是说,这个政策,顶多算是房子卖不掉后地方的一厢情愿之举,现实执行阶段,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的凤毛麟角。

第五是新版个税APP收入纳税明细新增了5种类型,分别是: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

 



于是有人将此解读为,“税收不够,财政捉襟见肘,这可能是要新增税源了”。记者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是:此次调整只是为了方便纳税人清楚查询自己的纳税情况,不会对个税汇算产生影响。

综上,我列举了近期颇受关注的5个楼市及财政新闻,它们表面看毫无关联,实际上各自之间都是草蛇灰线般的存在,甚至互为因果关系。

正如我开头说的,这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源头都是地方财政面临严重的困境,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经济下行以后,地方缺钱的状态。


归根结底是,二十多年过去了,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权的方式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在走房地产拉经济的老路,靠多供地充盈地方财政,保房地产进而保地方税收,以及搞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这一切,都在2021年卖地收入达到巅峰之后,开始变天了。

前些年,主要城市卖地收入动辄上千亿,杭州、上海、北京更是在3000亿左右,这两年都在肉眼可见的下降。

我对比了2023年和2019年的数据,发现大部分地区土地出让收入都出现负增长。以昆明为例,疫情前土地出让在915.7亿元,而去年仅为132亿左右,下降85%。类似情况比如在哈尔滨、长春等城市。

 



另外,今年前5个月,除西藏外,全国土地出让款累计同比增速为负的有24个省市,只有福建、海南、北京、青海增速为正。其中安徽、宁夏、广州、贵州、天津、吉林、江西跌幅靠前,卖地收入同比跌幅均在50%以上。

 



具体到城市,前五个月卖地成交价款,35个城市只有北京、福州、济南、武汉、沈阳、西宁6个城市同比增长,其余29个城市同比都在下降。

卖地收入减少,对财政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即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下降。


去年的一般公共收入为21.6万亿,支出约为27万亿,之间存在5.4万亿的缺口。去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万亿,支出10.13万亿,缺口为3万亿,合计缺口超过8.4万亿。

去年是怎么处理的呢?一是提高赤字规模3.88万亿,弥补了一部分,二是靠历史结转结余资金弥补了另一部分。

但这样做总归填补不了巨大的财政窟窿,更通用的举措就是举债。截至2023年底,我国宏观债务已经达到378万亿元,杠杆率达到300%。其中公开的政府债务接近70万亿。与2019年对比,GDP仅增长27.2%,而总债务增长了50.4%,接近GDP增速的2倍;其中政府公开债务增长了82.2%,是GDP增速的3倍。地方政府的债务收入比达到惊人的607%。

再来看看利息支出,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中仅利息支出(国债+地方一般债)就达到了1.2万亿,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一般债+专项债)支付利息更是高达1.23万亿。

今年仅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就高达6.15万亿。根据前5个月卖地收入预测,今年全年卖地收入可能降至4.2万亿,较上一年再减少1.6万亿,可见今年的财政困境,比去年更甚。

宏观数字,很多人可能无感。我说几个现实中的案例,大家也许能感同身受,一是一些地方财政收不抵支,市政公交因补贴无法到位,而不得不暂停运营;二是一些地方教师的工资被拖欠了半年甚至更久,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更是无期限延发;三是相较于往年口头上机构改革,今年是动真格的,不少地方已经精简了3成以上的编内用人,节省财政开支按亿计。

一句话总结,缺钱的日子,大家都在精打细算。

造成地方财政困境的原因,真的是房地产不景气、土地卖不动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地方用不断的债务滚雪球,搞政府超前投资和产业补贴,所导致的投资低效、投资浪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

土地财政式微,地方可用财力减少,结果是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程度上升:2023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达到10.3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仅略低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11.72万亿元。

 



但事实证明,化解地方财政困境,仅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发国债,显然是不够的,其核心在于财税制度改革。

为什么这么说?94年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拿走了大部分财政税收,地方可支配财源大幅减少,虽然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填补了一部分预算内的收支缺口,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额外支出就需要另筹资金了。

没钱怎么办?于是地方政府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之路。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财政来源的半壁江山真正始于98年房改,这一年全国停止单位福利分房政策,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即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正式来临。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土地财政这个口子一开,就像染上了毒瘾,卖地和房地产税收两不误,驱动着地方经济发展,牵引这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

综上,了解清楚地方财政紧缺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根据近期的新闻走向,捕捉到国家可能实施的应对之策:

首先,毫无疑问,短期内需要解决收支矛盾,既然房地产对地方财政冲击最大,则首要任务仍然是稳住房地产。这段时间北京等一线城市继续松绑调控、住建部高层强调县级以上城市加快收储等举措,都是在响应中央稳房地产的号召。

其次,从目前的形势看,增加卖地收入可能是不小的挑战,既然土地开闸、开征房地产税等路走不通,则只能把目光聚焦到扩大税源。

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我们的消费税源大概率也会纳入更多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至于更关键的房地产税、遗产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等直接税,也会适时开征,且要把征税权力划转给地方,不能只是中央独享。基于此来看,个税APP在这个时候新增5类纳税明细,我不认为只是简单的方便查看。事实上,推动税收改革其实早有征兆了,今年3月份的《预算报告》里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确,“研究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消费税改革”。

再者就是提高财政的效率,发挥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内需的乘数效应,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历史上看,各国各地经济有压力,都是提高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先行。因为只有这样做,占大头的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才会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才能跟上,消费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能发挥。

至于化债,我觉得现在的权重反而不高,因为我们是公有制国家,而且从贵州化债的经验来看,有些看似风险很高的事情,往往解决起来最容易,解决的途径也是明摆着的:优化中央和地方债务结构,腾挪转换即可把还债周期拉长,降低地方的还债成本,10年期的债务,拉长到20年,甚至30年,最后无声的时间自然会冲淡一切。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吧。




赞(7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3 09:0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05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