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广西布政使朱椿准备带着自己的家人到桂林旅游。
轿子刚出门,朱椿就被一个老头给拦住了。
老头跪在轿子前面,手中高举着一册文书,像是一个告状的。但这个老头面容没有一点悲伤,反而眼中透露着一丝期待。
朱椿立马来了兴趣,接过了老头手中的文书,打开一看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头并不是告状,因为文书的封面上写的是策书两个字。
所谓的策书其实就是建议书,也就是给朝廷提意见。
但慢慢的,朱椿的脸色不对劲了,等到看完策书,朱椿已经神色大变,脸涨得通红,连忙吩咐随从将这老头捆起来,千万不要让跑了。
但他遭遇的却是朱椿的严厉审问,不得不将自己的初衷如实交代了出来。
老头叫吴英,广西南平人,今年60多岁了,读了一辈子的书,到现在还是个秀才,眼见自己年老多病,他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死去,所以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悟全部写在了策书里面,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在临死之前做一点贡献。
说实话,在写这篇策书之前,吴英是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的,所提的意见建议也是能够针砭时弊的。他所提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恳请朝廷进一步减免钱粮,减轻人民的负担;
二、建议各地添设义仓,救济贫民;
三、革除盐商盗案连坐制度;
四、禁止种烟叶;
五、裁减寺庙和僧人,减轻社会负担。
所提的建议针对性很强,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百姓。
但朱椿不这么想,你一个落魄秀才,竟敢心怀不满,批评国家政策!
更关键的是,策书之中有“敏感”字眼,犯了圣讳。
原来,策书中有“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一段,吴英遇到乾隆名字“弘历”中的“弘”一字,却没有避讳。
朱椿由此认定吴英乃是大逆不道。经过自己的初审,朱椿将此案件层层上报,最终送到了乾隆爷的案前。
乾隆看过之后,非常气愤,一个秀才,身在乾隆盛世,却不安分守己,居然批评朝廷,简直是丧心病狂。当即作出如下批示:
一、吴英本人生逢圣明之世,竟敢妄议朝政,实在是狂妄自大,判凌迟处死;
二、吴英的两个儿子吴简才、吴经才、弟弟吴超、侄子吴逢才、吴栋才,判斩立决。
三、吴英家族的女眷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
就这样,怀着美好的愿望,吴英一番好心为朝廷建言献策,最终换来了整个家族的覆灭。
可见,与他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比起来,乾隆朝的文字狱已经从维护王朝统治发展成了一种变态的现象。
乾隆之所以对文字如此敏感,除了祖上遗传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自卑感外,还和乾隆的个人性格有关。
乾隆这个人性格极其强势,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说难听点可能“精神有点问题”,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在位期间,兴文字狱已经不是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更多的已经成为了恫吓臣民、加强个人权威的手段。
乾隆如此大兴文字狱,带来的后果便是:
他使读书人从此噤若寒蝉,不敢再抨击黑暗,甚至不敢向朝廷提出正当的建议,而是埋头故纸堆,醉心八股文,甘心当奴才。
更有甚者,到了乾隆后期,有些人甚至都不贴对联了,就算贴用的也是大白话,生怕被扣上一顶影射朝廷的帽子。
值得讽刺的是,虽然管老百姓管得严,但乾清宫里“正大光明”的牌匾却正大光明地挂在那里。
这要是在普通人家里挂这么个东西,估计早就被臆测为是要恢复明朝,拖出去千刀万剐了!
赞(124)